- 探访“海上守护者”(下)海上巡逻艇随浪摇摆 他们的目光却坚定有力
碧波千顷,视通万里,海鸥低飞,船只点点。8月30日清晨,在河北省海警支队一大队驻地码头,记者见到了帅气的海警13012艇艇长张鹏和他的战友们,他们是今天执行海上巡逻任务的主角。
“天气不错,适合出海。昨夜的大风本让我有些担心,风浪对于与我们来说不是问题,但对于不经常出海的你们来说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反应,现在看来担心是多余的。”张鹏笑着说。
随着口令,战士们在甲板上列队。艇长进行备勤备航部署,然后大家进入各自站位,船艇缓缓驶离码头,向着茫茫大海进发。
薄雾逐渐消散,阳光洒满海面。从登艇开始,船艇就一直处在摇晃之中,随着航程的深入,风浪渐起,船体摇晃程度逐步升级,记者必须不停地移动脚步来保持身体重心,手一旦离开桅栏,就休想站稳。见指导员孙思琪站在甲板的另一侧,记者想过去采访,可手刚一松开桅栏,就被船体晃动带动着冲了出去,中途再因晃动而改变了两次行进方向,幸好孙思琪上前一把扶住,一种翻江倒海的感觉顿时涌上记者心头。
“这会儿的海浪算小的,大的时候,根本站不稳。海警官兵在服役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艇上吃住。”孙思琪说。“新兵刚来,晕船、呕吐、不适应怎么办?”记者问。“上舰艇之前会有相关培训,但真正要靠的还是自己,咬牙挺过去就好了,别人能做到的自己也一定行!”
张鹏向记者介绍,平时他们是隔天出海一次,一次一天,一早出海,晚上归港。近期,为了加强海上治安防控,更好地维护辖区海域的良好环境,他们每天都要出海巡逻,十分辛苦。
正说着,一个满头大汗的人从记者身边走过,张鹏介绍,他是机电班长马陈陈,之所以满头大汗,是因为机舱里的温度高。记者决定到机舱里去亲身感受一下。
记者从甲板机舱口沿梯子下到机舱,顿时感觉被热气包裹,浓浓的柴油味儿一下子充斥整个鼻腔。正在运转的机器发出隆隆的轰鸣声,就是用力喊,对方也听不清你在说什么。马陈陈赶紧摘下自己的防噪耳罩给记者戴上,自己则塞了两团棉球到耳朵里。
由于不能正常交流,马陈陈开始通过肢体语言和记者沟通。他假装摸了摸机器,又摆了摆手,示意机器表面温度很高,不要触碰,又指了指温度计,上面显示舱内温度已经接近40摄氏度,并且还在不断攀升。
短短5分钟,当记者再次回到甲板上时也已经大汗淋漓。而此时的风浪更大了,海浪拍打着船体,溅起白色的浪花,阵阵水雾袭来,眼镜片上很快就布满了白色的细小盐粒。马陈陈说:“机舱里温度高、油味重、噪音大,刚才的温度也只是开船十几分钟后的温度,还会继续升高,温度计刻度最高就到60摄氏度,经常爆表,至于能到多少度,我也不知道。我们在作业时基本不说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彼此之间就能明白,这种默契也是时间久了,培养出来的。”
随后,记者又来到了驾驶室,站在这里视野开阔,仪表操控台前,艇长、操舵员、操车员三人一字排开,张鹏站在雷达前注视着海面情况,目光坚定,酷劲十足。
正在此时,张鹏收到了从大队指挥中心发来的指令称,有一艘渔船发生故障,失去动力,请求救助。确定了渔船的具体方位后,船艇向着目标全速驶去,一场海上救助拉开序幕。
20多分钟后,船艇就到达了目标海域,发现了在海面上飘忽不定的小渔船。这艘渔船大概6、7米长,船体破旧,船身上写有冀秦渔02449的字样。两个渔民一见到海警官兵,脸上就露出了笑容。
机电长路英和执法组组长翟志滨一前一后登上渔船。这边,路英仔细检查发动机,那边,翟志滨要来出海船民证和出海船舶户口簿认真记录。本就空间有限的小渔船,显得更加局促。一个渔民拧着眉头看着路英和发动机,一会儿功夫,路英就找到了故障原因,渔民愁云消散,赶紧递上修理工具,帮着一起维修。三下五除二,随着一股黑烟的冒出,发动机又发出了运转的轰鸣声。维修完毕,渔民用满是黑色油泥的双手一把握住了路英的手,路英手背的颜色立马就和手掌融为一体。
路英和翟志滨回到艇上,张鹏让船员给渔民送上两桶饮用水。小渔船慢慢驶离,记者看到,小到只有手掌那么大的时候,朴实的渔民还在用力挥着手,而艇上的官兵也一直矗立在甲板上,目送他们远去。
“不是还在休渔期吗?他们怎么就出海了呢?”记者问翟志滨。“马上要开海了,他们出来试试船,没想到试出了毛病。”翟志滨说。“这艘渔船太旧了,是因为电路老化引起的故障导致失去动力。”路英补充道。
饭菜飘香,午饭时间到了。大家纷纷忙碌起来,端着餐盘在甲板上整齐坐好,一首嘹亮的《学习雷锋》在海面上飘荡。记者的呕吐感有增无减,没有享受这顿特别的午餐,张鹏让出他的艇长休息室给记者使用。他讲述了一段不久前的救援经历,来分散记者的注意力。
一个月前的一天,他们照例出海执行巡逻任务。那天的雾很大,能见度不足200米。过程中,负责在甲板上瞭望的枪帆兵报告,发现在不远处有一艘白色快艇像是失去动力了,快艇上的人用手电筒不停晃动。张鹏马上指令靠近查看,原来,这是一艘旅游快艇,快艇上有一名驾驶员和一名游客,导航坏了、手机没有信号、驾驶员经验不足,加之能见度差,导致快艇朝着错误的方向越开越远,油料也所剩不多了。看到海上巡逻艇的那一刻,他们非常激动。张鹏向指挥所报告了情况,然后,在前面引航,将快艇安全带回岸边,并联系了快艇所属的海滨浴场过来接艇,进行海上对接。
艇长的法子产生了“疗效”。记者的不适感大大减弱。不知不觉中船艇已经航行到能看到岸的平缓海域。孙思琪过来通知张鹏去开会。开的是什么会?船舱里狭小的空间怎么开?
原来,在下午,13012艇将举办一次甲板恳谈会,记者抖擞了精神,跟着艇长、指导员一起重新回到甲板上,和大家一起围坐一圈。
开会前,孙思琪告诉我,他们定期都举办甲板恳谈会,主要内容包括谈谈近期的工作重点内容、大家交流思想体会等。每年的9月,都是送老兵、迎新兵的日子。所以,这次恳谈会的主题就是话话浓浓的战友情。
恳谈会开始了,指导员首先进行开场白。“同志们,渤海禁渔期即将结束,我们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继续加强巡逻管控,确保海上辖区的安全稳定,为迎接十九大的胜利召开贡献自己的力量。再过两天,又有一批老兵即将退伍,我们这次恳谈会就请老兵回忆一下,他们在舰艇上生活的点点滴滴。”
将要退伍的机电班长马陈陈回忆了他从一个刚走出农村的毛头小伙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机电班长,这13年来经历的风风雨雨。他说:“对部队、对兄弟们有太多的不舍。最近夜里经常睡不好,起来一个人在舰艇上转圈。是部队教会了我做人之本、立人之根。这段经历将成为我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我为曾经是一名海警而感到自豪。”
他的“徒弟”张帅也表达了对“师傅”的感谢和不舍,一句“不管你走到哪里,你都是我的亲哥哥”,说得马陈陈眼圈泛红。
副大队长王卫中告诉记者,大队一贯重视老兵退伍工作,每年都会开展“学老兵、赞老兵”专题活动,通过挖掘、宣传老兵的先进事迹,发挥榜样作用,增强集体凝聚力。大队还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即将退伍的老兵度过心理难关,集中开展教育工作,引导老兵正确面对退伍,鼓励他们到各地方后继续发扬部队的优良传统,做到“退伍不退本色”。此外,大队还有针对性地开展送温暖活动,聘请地方劳动部门工作人员讲解就业政策,开展谈心工作,了解老兵的实际困难,积极帮助协调解决,为老兵扫除后顾之忧。
甲板恳谈会结束了,13012艇也完成任务回到码头。踏上陆地的那一刻,记者突然觉得特别累,浑身酸软。“那是因为漂在海上,你需要全身协调保持平衡,保持的时间久了,一旦放松下来就是这个感觉。”艇长张鹏的脸上依旧挂着上艇前的微笑。
他们是一群可爱的年轻人,他们把对家人的思念深埋心底,用青春年华谱写着维护海上安全的赞歌。经历了一整天的海上巡逻,对于疲惫的海警官兵来说,傍晚那一抹夕阳红或许就是最欣慰的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