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汤德法:看守所变迁的见证人
在江苏扬中市看守所有这样一位民警,从1965年参加公安工作到2000年退休都一直坚守在看守所的岗位上,他见证了时代改革的变迁,也见证了扬中市看守所的发展和蜕变。他就是汤德法,一名勤勤恳恳、不计回报的老者。
谈到看守所,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便是看押犯人。可汤德法的工作却不止于此。1965年10月汤德法进入公安看守所工作,那时的看守所在三茅镇西街顶头北侧后,只有10间平屋,环境十分简陋。老汤的任务除了看守这些犯人外,还需要供应他们伙食,给他们理发,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当时整个看守所就10余人,除了外围看守的武警,就老汤一个人负责整所犯人。一天24小时,吃住全在看守所,没有上下班,更没有周末,全年无休。
1971年看守所新建,共建平房12间,其中9间为监房,3间为拘留所。1985年底,改建了浴室、厨房、放风场地,看守所的条件才有所改善。在80年代,服刑期的犯人会从事生产建设的劳动改造。老汤在看守所里就要负责组织留所服刑犯加工竹器、糊纸盒、制作皮箱等工作。那时候安全生产是重中之重,老汤要看护好服刑犯,不仅不能让他们逃跑,还要保证生产不出安全事故。老汤在看守所的35年,虽然有些犯人蠢蠢欲动要逃脱牢房的桎梏,但是都被老汤识破了。
老汤回忆说,有一年看守所里的一位女犯人想要越狱。当时因为看守所环境差,男女都收押在一起。女犯人的房间在看守所最里面一间。那天放风结束后,老汤像往常一样去锁门。但是门的一边却敞的很开。老汤就走过去拉门,试图把门关上。这一拉,就瞧见了躲在门后面的某女犯。只见其肚子圆滚滚的好似孕妇一般。原来,是把衣服都塞进了腹部衣口处,想着方便逃跑。老汤工作的几十年间,虽然没有发生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这样琐碎小事也不少,老汤都能妥善处理好。
后来由于监房年久破旧,加之四周又建了高层民楼,增加了不安全因素。1988年6月,经上级批准,在三茅乡新扬村十二组征地11.9亩,再次新建看守所。1991年2月竣工,1991年4月进行整体大搬迁,正式启用新看守所。老汤也来到了新看守所。
新的看守所有看守所办公楼、武警中队营房,以及审讯室、厨房、管教室、等配套设施。老汤终于不需要一人揽下收押登记、煮饭打扫等多项杂务。看守所的管理也开始专职化,相关的规章、制度也越来越完善。
今天的扬中市看守所新址位于三茅街道三丰路美联集团对面,于2014年6月整体搬迁到此。现下看守所已与拘留所合为一所,环境优美,设施完备,装备精良,设有办公区域、监区及武警营房;其中办公区域内有提讯室、律师会见室等共17间,并设有远程法庭、检察院驻所检察室等;硬件设施处于全省领先位置。短短的几十年间,扬中市看守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如老汤所说,“我们的公安建设得越来越好了,祖国也越来越强大了。”改革的成果惠及了我们每一个人!
这一路风雨征程,公安民警们不曾退缩,他们撸起袖子加油干,像老汤那样用实干撑起改革的一片天。他们以一往直前的勇气,精卫填海的毅力,雷厉风行的作风,奋力谱写无愧于新时代的辉煌篇章。